【榜樣力量】擎風筑塔鑄輝煌 砥礪奮進譜新篇——記甘肅建投2024年度先進單位(集體)甘肅建投新能源公司風電設備事業部
在河西走廊的廣袤天宇下,一座座白色巨人正以優雅的姿態轉動葉片,將呼嘯的西北風轉化為汩汩綠電。這些高達百米的現代風車背后,凝聚著甘肅建投新能源公司風電設備事業部全體員工的智慧與汗水。作為甘肅建投2024年度先進單位(集體),這支平均年齡僅34歲的年輕團隊,以“擎風者”的姿態,在新能源賽道上跑出了令人矚目的“加速度”,他們以風電塔筒為筆,書寫著新時代的“風光”故事。
華潤電力甘肅瓜州安北第六風電場B區200MW風電場
華潤電力甘肅瓜州安北第六風電場B區200MW風電項目,是新能源公司2021年年尾中標的風電塔筒制作項目,項目位于瓜州縣城東北85公里的戈壁腹地,這里風沙肆虐,交通閉塞。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緊迫的工期要求,風電設備事業部迅速組建了攻堅團隊積極協調,全力解決原材料供應,生產調度等前期問題,組織技術骨干對供貨范圍內的 50 套風電機組塔筒、法蘭、門磁系統、塔內結構件、爬梯上的安全導軌、塔筒內的照明系統、防雷接地線、電纜固定件等設備的生產供應方案進行了細致的優化與完善。為保障設備運輸順暢,提前規劃運輸路線,與專業運輸公司緊密合作,制定了詳細的運輸方案,為項目的全面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從原材料供應協調到生產調度,從技術方案優化到運輸線路規劃,每一個環節都經過反復推敲。“當時我們就像在下一盤精密棋局,50套塔筒設備,涉及無數個零部件,容不得半點差錯”風電設備事業部負責人回憶道。
瓜州,素有“世界風庫”之稱,年平均風速可達7米/秒,瞬間極大風速能突破30米/秒。如此惡劣的大風環境,對風電塔筒的穩定性提出了近乎嚴苛的要求。在承建的華潤電力瓜州項目中,為確保塔筒在強風下的強度與穩定性,項目技術要求5米直徑法蘭表面焊接后變形量不得超過2毫米——這相當于在百米高空完成精密手術。
風電設備事業部迅速組建技術攻堅團隊,深入開展技術攻關,成功構建“工藝設計→方案落地→圖紙執行→現場糾偏”完整技術鏈條,開展了《風電塔筒不同厚度母材焊工藝的研究與應用》《一種新型風電塔筒卷制應用技術》等項目的研究,實現技術方案的全面轉化,攻克多項生產技術工藝難題。
面對塔筒結構穩定性技術難題,事業部技術團隊對焊接工藝進行反復研究與調試,自主研發出“一種新型風電塔筒塔體不同厚度鋼板對接焊接施工工法”進行施工,同時引進先進的自動化焊接設備,精確控制焊接電流、電壓和焊接速度等參數,通過無數次的調試與優化,有效解決了焊接變形問題。
塔筒生產線環縫焊接作業工序
在實際操作中,一線技術人員不斷探索創新,在焊接前借助紅外測溫儀實時監測,確保層間溫度始終處于可控范圍,采用精準的電加熱設備,將焊接區域預熱至合適溫度,且在焊接過程中采用分段焊接、對稱焊接等方法,最大限度地減緩了焊接接頭的冷卻速度,避免淬硬組織的形成,降低了焊接應力,使塔筒的焊接質量達到了最優效果,進一步提升了塔筒整體穩定性。“那段時間,車間里徹夜燈火通明,我們要經過上百次試驗,采用了低溫多層焊工藝,同時加強溫控管理,最終成功將焊接變形控制在了2毫米內。”風電技術質量負責人說。
戈壁的風沙對塔筒漆面是嚴峻考驗。傳統噴涂工藝在這里往往“黯然失色”,常規涂層在風沙侵蝕下,不到三年就會出現明顯磨損。
面對這個難題,風電設備事業部在油漆噴涂技術層面進行了積極創新與優化,打造出“三明治復合式”防護體系,“最外層是耐磨涂層,中間是防腐層,最里面是自修復層”技術質量負責人解釋道,“就像給塔筒穿上了隱形盔甲,能使塔筒防腐壽命延長至25年以上。”
風電設備事業部風電塔筒堆場
新冠疫情期間,疫情的反復肆虐給各行各業的經營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。然而,風電設備事業部卻在這片陰霾之下,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擔當,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難,凝心聚力全力謀劃項目實施。2022年春天,當疫情再次襲來時,正值項目攻堅的關鍵階段,原材料運輸受阻,施工人員無法到崗,項目面臨停擺風險。事業部積極配合新能源公司實施全員駐廠生產封閉管理的模式,全面摸排項目管理及施工人員離臨和返臨情況,通過動態摸排員工流動軌跡、協調武威市政府開通物流“綠色通道”,確保核心原材料按期到貨,關鍵崗位人員駐守一線。
“我們把會議室改成了臨時宿舍,就地鋪一層木板,鋪上一層墊被,再加一床被子,就是一個單人床了,條件艱苦,但員工們都予以理解,疫情來了,大家深知肩上的責任和擔當,選擇和公司共面難題。”風電設備事業部負責人回憶道。“最緊張的時候,團隊創造了連續36小時作業的紀錄。記得有個關鍵節點,我們20個人輪班倒,終于在重要節點前完成了項目塔筒的裝車發貨,全力保障了風電場并網發電時間節點進度。”
三年疫情期間,風電設備事業部堅持疫情防控和項目建設“兩手抓、兩不誤”,嚴格按照武威市和新能源公司疫情防控要求,穩步開展項目生產。在他們的努力下,項目施工現場在疫情期間保持了良好的秩序,項目建設得以穩步推進,沒有因為疫情而出現重大延誤。順利承建完成了華潤電力圍場元寶山300MW風電項目、金風科技甘肅張掖臨澤30萬千瓦風電項目、華電重工內蒙古阿拉善右旗150MW+15MW風電項目等40余項風電產業項目,累計完成風電塔筒制造近千套。他們在疫情防控和項目建設的雙重考驗下,以實際行動詮釋了責任與擔當,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。這份成績的背后,是全體事業部人員的辛勤付出和團結協作。
內蒙古華電阿拉善風電項目塔筒首套發貨
在項目建設中,風電設備事業部積極落實新能源公司“黨建+”品牌建設戰略,持續強化新能源公司“黨建融合”理念,通過“工程質量、安全生產、工程進度、技術創新、科學管理、文明施工、成本效益”的融合互促,切實發揮黨建工作在項目一線的政治核心作用,激發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,釋放黨建引領項目施工生產高質量發展的效能。
走進風電設備事業部的車間,墻上“黨員責任區”的標識格外醒目。風電事業部把技術培訓與政治學習相結合,培育出既懂業務又講政治的復合型人才。技術質量負責人在黨課心得中寫道:“組裝塔筒時要像螺栓連接那樣緊密團結,調試設備時要像偏航系統那樣校準方向。”這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,使黨建真正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。
風電設備事業部榮獲甘肅建投2024年度先進單位(集體)
甘肅張掖臨澤 56 套風電塔筒項目,要安裝39套金風和17套臨澤風電塔筒,面對項目建設時間緊、任務重的現狀,新能源公司風電事業部迅速組建青年突擊隊,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,投身到項目建設的攻堅戰中。青年突擊隊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,創新采用 “黨建引領 + 技術創新 + 高效協作” 的模式,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保障。突擊隊加強與公司各部門及施工團隊的溝通協作,定期召開項目協調會,及時解決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。在塔筒運輸過程中,遇到了道路狹窄、橋梁限重等問題,突擊隊積極與當地交通部門溝通協調,制定了合理的運輸方案,確保了塔筒的順利運輸。在項目建設高峰期,突擊隊成員主動放棄休息時間,加班加點,確保了項目的順利推進。通過高效協作,項目提前完成了生產任務,實現了并網發電,為甘肅張掖地區的新能源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。
金風科技甘肅張掖臨澤30萬千瓦風電項目塔筒裝車
從蒼茫戈壁到巍峨山區,跨越祖國12個省區的廣袤天地,這些“擎風者”用鋼鐵巨臂丈量著祖國大地的遼闊,也用創新智慧描繪著綠色發展的藍圖。在他們身后,近千臺白色風機如列隊的衛士般巍然屹立,巨大的葉輪日夜不息地旋轉,將大地的呼吸化作澎湃動能,讓徐徐長風點亮千萬家庭的溫暖燈光,為美麗中國注入源源不斷的清潔能量。
這支平均年齡34歲的年輕團隊,正在續寫更壯麗的篇章。他們的故事里既有鋼鐵的硬度,更有創新的溫度和綠色的情懷,在新時代能源革命的征途上,他們以塔筒為筆,以擔當為墨,以追風逐電的豪情,繼續書寫著屬于甘肅建投的風光故事。
通訊員:王保權